属于辛弃疾的故乡之念

2024-04-29 11:14:51 来源:舜网-济南时报

作者: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

责任编辑:鞠月芹

  由于归正人的身份等各种原因,辛弃疾没有很多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,不过,如叶嘉莹所言,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“属于辛弃疾的故乡之念”。中晚年的辛弃疾执着于寻泉,晚年更是定居在瓢泉,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辛弃疾是对“多甘泉”的故乡济南的怀念。

属于辛弃疾的故乡之念

  历城区四风闸辛弃疾故居内景

  本版照片均由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摄

属于辛弃疾的故乡之念

  辛弃疾故居内的辛弃疾雕塑

  异乡客的怅惋

  辛弃疾一首大概作于隐居带湖之前的《满江红·题冷泉亭》也有明显的思归之意,全词如下:

  直节堂堂,看夹道冠缨拱立。渐翠谷群仙东下,佩环声急。谁信天锋飞堕地,傍湖千丈开青壁。是当年玉斧削方壶,无人识。

  山木润,琅玕湿。秋露下,琼珠滴。向危亭横跨,玉渊澄碧。醉舞且摇鸾凤影,浩歌莫遣鱼龙泣。恨此中风物本吾家,今为客。

  辛弃疾在南归之后、隐居带湖之前,曾三度在临安(今杭州)做官,不过每次时间都不长。乾道六年(1170)夏,辛弃疾受命任司农寺主簿,乾道八年正月知滁州,这次出任是三次中时间较长的一次,《满江红·题冷泉亭》可能就是作于此时。值得一提的是,辛弃疾另一首非常著名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,大概也是作于这一时期。

  冷泉亭位于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,由唐元和年间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。自从建成后,冷泉亭就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。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时,也曾造访冷泉亭,有“在郡依前六百日,山中不记几回来”之句。亭子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,周边还有三天竺、韬光寺、北高峰诸名胜。这年秋天,辛弃疾来到冷泉亭,词的上半阕写附近的林木和山峰,下半阕写具体游览冷泉亭的活动和感受。

  词作大半部分都在写山水亭林之风光,词人的笔势到了下半阕的后半部分从写景过渡到抒情,尤其是最后几句,“恨此中风物本吾家,今为客。”倏然写出了身在他乡做客的一种怅惋。面对如此胜景,词人怎么会心有所“恨”?那是因为,冷泉亭周围景物和家乡济南的风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词人想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,那里有趵突泉、金线泉,大明湖上也有观澜亭、历下亭、水香亭等立于湖中的亭榭。这些可爱的风物原本是“吾家”的啊,而此时的词人,只是客居异乡的客人罢了。更令词人意难平的是,南宋朝廷收复北方失地遥遥无期,词人恐怕永难再回故乡,因而触景怀旧,便有了无限伤感。

  此外,辛弃疾还有一首读者非常熟悉的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中也有类似的情愫。“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”一句中,“落日”“断鸿”“游子”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。尤其是“游子”,将思乡这种情怀毫不隐讳地明白道来。

  叶嘉莹在收录在《灵谿词说》中的《论辛弃疾词》的长文中写道:

  辛弃疾实在不仅只是一位有性情、有理想的诗人而已,他同时也还是一位在实践方面果然可以建立事功的,有谋略、有胆识、有眼光、有手段、有才华,而且有权变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。而他整个生命的重心,则是他的心心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志意。其间自然有他对于国家的一份忠义之心,也同时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故乡之念。

  在信州,寻访泉水

  尽管辛弃疾没有太多词作直接抒发对家乡济南的怀念之情,但从他中晚年时期对居所的选择和园林设计上也可以看出,家乡济南的风物他始终不曾忘怀。

  淳熙八年(1181)冬末,刚过不惑之年、正当年富力强的辛弃疾被罢官,此次他被罢官的原因是遭到了朝廷内主和派的弹劾。卸去官职的辛弃疾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郡(今江西上饶)带湖新居。次年,辛弃疾作词《水调歌头·盟鸥》,全词如下:

  带湖吾甚爱,千丈翠奁开。先生杖履无事,一日走千回。凡我同盟鸥鹭,今日既盟之后,来往莫相猜。白鹤在何处?尝试与偕来。

  破青萍,排翠藻,立苍苔。窥鱼笑汝痴计,不解举吾杯。废沼荒丘畴昔,明月清风此夜,人世几欢哀。东岸绿阴少,杨柳更须栽。

  这首词中没有怀念家乡的情绪,从表面上看来,是一首书写居住在带湖的生活的闲适词。不过,我们还是可以从“不解举吾杯”等句中看到词人作词的真正意图。纵有带湖美景,纵有鸥鸟也不解其意。词人表面上是写悠闲生活之趣,实际上未尝没有被迫隐居的落寞之叹。末句提到,河东岸的绿阴太少,不如多种植些依依杨柳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,在辛弃疾以及更早的时代,柳树、荷花就是济南大明湖畔的秀美风物。也许离开家乡二十余年,辛弃疾仍难忘怀家乡那柔美而多情的杨柳,故而也要在新居处营造出类似于家乡的景致。

  从辛弃疾后来在江西对居所的营造和选择上来看,很难说和怀念家乡没有关系。

  这次在带湖闲居的几年间,辛弃疾到处寻访泉水。这自然让人想到辛弃疾来自“泉城”,济南当时尚未有这个名称,不过济南老城的多处泉水早已名声在外,当年苏辙来济南做官时就说“闻济南多甘泉”。当时,济南的一些名泉如趵突泉、舜泉、珍珠泉等不仅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,也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,成为人们对济南的一种审美考量。有理由相信,在辛弃疾对故乡的情感中,泉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。

  在上饶西南约三十公里的鹅湖山是一处著名的文化地标,鹅湖山山麓有鹅湖寺。辛弃疾曾几次到访鹅湖寺,并且在附近寻泉,还曾写过一首词作《鹧鸪天·鹅湖寺道中》,全词如下:

  一榻清风殿影凉,涓涓流水响回廊。千章云木钩辀叫,十里溪风?稏香。

  冲急雨,趁斜阳,山园细路转微茫。倦途却被行人笑:只为林泉有底忙!

  鹅湖寺周边树木参天,流水潺潺,阴阴夏日中难得一处清凉。词人冒着暑雨从早到晚在林间小路奔忙,疲倦不堪,以至于行人都嘲笑他,何必为了寻访一处林泉而如此奔忙?谁能想到,当年那个举着旌旗率领万人南归的辛弃疾,虽然正值壮年,却只能在山野乡间为了寻找泉水而奔忙?

  晚年喜居瓢泉

  在带湖闲居几年之后,约1186年,辛弃疾于带湖百里之外的铅山县境内“访泉于奇狮村,得周氏泉”。据《铅山县志》载:“其一规圆如臼,其一直规如瓢。周围皆石径,广四尺许,水从半山喷下,流入臼中,而后入瓢。其水澄渟可鉴。”辛弃疾在铅山寻访到了一处泉水,这眼甘洌的泉水让辛弃疾想起了遍布名泉、“水向百城流”的家乡泉城济南。他对周氏泉爱赏不已,很快就买下了这眼泉和周边的一大块土地,并且先后作词数阕以歌之。后来,辛弃疾改周氏泉为瓢泉,在带湖别业毁于火患之后,瓢泉就成了辛弃疾唯一的寄身之所。而闲居瓢泉时期,也是辛弃疾另一个创作高峰期。

  初见瓢泉时,辛弃疾有词《洞仙歌·访泉于奇师村,得周氏泉,为赋》,全词如下:

  飞流万壑,共千岩争秀。孤负平生弄泉手。叹轻衫短帽,几许红尘,还自喜:濯发沧浪依旧。

  人生行乐耳,身后虚名,何似生前一杯酒。便此地结吾庐,待学渊明,更手种门前五柳。且归去父老约重来;问如此青山,定重来否?

  辛弃疾先是描摹了瓢泉的优美景致,进而对人生发出了种种喟叹。最后一句虽然是疑问句,其实毋庸置疑,从第一眼看到瓢泉时,他就决定会“重来”这里并在此定居。

  学界认为,辛弃疾将周氏泉更名为瓢泉,则是因“箪食瓢饮”的典故。该典故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,用来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,因此瓢泉之名很可能是寓意着辛弃疾归隐之后的淡泊心境。或许在周氏看来,这处泉水不过是一处甘芳清冽的泉眼而已,而在辛弃疾眼中,不仅寄予着他不可言说的浓浓思乡情,也隐喻着他甘于一蔬一饭的高洁人格。

  辛弃疾十分喜欢瓢泉,写了很多首歌咏瓢泉的词作,其中有一首著名的《水龙吟·题瓢泉》:

  稼轩何必长贫,放泉檐外琼珠泻。乐天知命,古来谁会,行藏用舍?人不堪忧,一瓢自乐,贤哉回也。料当年曾问:饭蔬饮水,何为是,栖栖者?

  且对浮云山上,莫匆匆去流山下。苍颜照影,故应零落,轻裘肥马。绕齿冰霜,满怀芳乳,先生饮罢。笑挂瓢风树,一鸣渠碎,问何如哑。

  这首词与前一首相呼应,写明了词人给瓢泉的命名之意。他要在瓢泉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,不再为饭蔬而恓惶奔走。

  辛弃疾还有多首词作写瓢泉:

  去年拄杖过瓢泉,县吏垂头民笑语。——(《玉楼春·席上赠别黄倅。巃嵸,雨岩堂名。通判雨,当时民谣。吏垂头,亦渠摄郡时事》)

  且饮瓢泉,弄秋水,看停云。——(《行香子·博山戏呈赵昌甫、韩仲止》)

  静扫瓢泉竹树阴,且恁随缘过。——(《卜算子·闻李正之茶马讣音》)

  一瓢饮,人问翁爱飞泉,来寻个中静。——(《祝英台近·与客饮瓢泉,客以泉声喧静为问,余醉,未及答,或者以“蝉噪林逾静”代对,意甚美矣,翌日为赋此词褒之》)

  风雨瓢泉夜半,花草雪楼春到,老子已菟裘。——(《水调歌头·送杨民瞻》)

  记得瓢泉快活时,长年耽酒更吟诗。——(《添字浣溪沙·三山戏作》)

  不难看出,辛弃疾这些词作中都有浓重的归隐情节,与此前金戈铁马的豪放词风差别很大。居住在瓢泉的这些时日,词人临水看云、竹杖徐行、寻静觅幽、吟诗作赋,一派隐士的闲适风格,颇有陶渊明种菊南山下的风范。可能会有那么短暂的瞬间,听着瓢泉的潺潺水声,看着拂面的条条杨柳,辛弃疾会忘记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大业,忘记沙场点兵,会有恍然回到故乡济南的感觉。

  喜见瓢泉且邻泉而居,这大概是词人辛弃疾对家乡济南最长情的惦念。

作者: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

责任编辑:鞠月芹
新闻排行
进入新闻中心